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为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和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现代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秉承以“修德、练技、立业、报国”为校训的优良传统,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芜湖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之一。解放后,更名为皖南区芜湖工业学校,隶属安徽工业厅领导,后又更名为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简称芜湖电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58年,机械制造专业迁往合肥组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1972年9月,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本科,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6月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归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安徽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数控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人文管理系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成人教学(培训)部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35个专业,其中3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教改示范专业。目前,各类在校学生近1000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兼职教师50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83%,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坛新秀4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1人,院级教坛新秀37人。学院还聘请了上百名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院级教研、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20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多项。连续四年在省级“质量工程”中学院立项项目和经费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学院实训条件优越。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室)99个,包括1个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7个省级特色(示范)实训基地和2个“校中厂”,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安徽省船舶人才培养基地和特种作业资质培训、出国劳务人员培训、地方与企业再培训等多个考核培训点。与奇瑞汽车、合力叉车、三一重机等省内外200多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学院多年来招生就业形势两旺,报考我院的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和最低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8%以上,连续五年荣获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学院着力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全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大中型机电制造企业中,我院毕业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操作能手。与金鼎集团、东方激光、马瑞利等企业先后组建30多个特色“订单班”,并不断向高层次深度合作迈进,参加订单班学生达3000多人。与德国、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学术科研交流。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沙盘经营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国内、省内技能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荣获200多项大奖,成为安徽省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最具竞争力的院校。学院体育代表队连续两届摘得安徽省大运会高职组团体桂冠。学院利用办学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开展了10余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考证、企业岗位技能和岗前培训、社会下岗职工、退伍士兵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8000多人次。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将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为安徽建设高教强省、职教大省,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显示,该院实训设备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有校内实训基地(室)87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150余个,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地方与企业再培训基地、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具有50余年历史的生产实训型机电厂。同时学院还与奇瑞汽车、合力叉车、江淮汽车、佳通轮胎、精诚铜业、中国人寿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基地,当年招收学生的1/3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是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考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CAXA 教育培训考核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点和汽车维修技师、驾驶员技师等考点,同时学院还是特种作业资质培训和出国劳务人员培训等多个国家级考核点。
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显示,该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兼职教师552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5%,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名,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院级专业带头人1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5人,院级教坛新秀37名。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周凯,男,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姚本先,男,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刘艺,女,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吴红,女,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显示,该院主要系部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数控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人文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成人教学(培训)部。其中3个国家重点培育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教改示范专业,各类在校学生11000人。
1935年9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即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正式成立,解放后,曾隶属安徽工业厅领导,后更名为芜湖电机制造学校(简称芜湖电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9月,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安徽机电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芜湖机械学校,归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6月1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纪委、监察审计处 | 党(院)办 | 组织人事处 | 宣传部 | 教务处 | 实训中心 |
督导组 | 学生处 | 招生就业办 | 财务处 | 工会 | 团委 |
保卫处 | 后勤集团 | 卫生所 | 图书馆 | 基建处 | 院机电厂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秉承 “ 修德、练技、立业、报国 ” 的优良校训,坚持 “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 ” 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密切结合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迎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各项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将学院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同时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该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沙盘经营大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国内、省内技能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芜湖市共青团工作综合考评特等奖”,并被评为2009年“安徽省共青团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显示,该院共承担国家、省(市)、院级教研、科研项目160余项。自2003年升格以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300部,主编国家、省级“十一五”规划教材30门、校本特色教材40本,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在2008年、2009年省级“质量工程”中学院立项项目和经费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二。
学院大合唱比赛:2008年11月5日和6日学院北区在大礼堂举行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大合唱比赛。来自06、07、08级共45个班级参加了比赛。
学院大型迎新晚会:2008年10月23日信息工程系迎新晚会在校大礼堂举行,信息系党总支书记周光辉书记为晚会致辞,到场的还有院学生处老师及系部教师。
电气系新闻通讯稿培训大赛:为培养更多的新闻通讯报道人才,电气系学生会于2012年4月18日晚在3103教室举办了电气系第一届新闻通讯稿现场写作大赛。
(注:更多的校园活动请翻阅参考资料)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论坛于2011年2月成立。机电论坛包含:机电校园、机电组织、娱乐休闲、资源共享等版块。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已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就业网络,并且和诸如合肥江淮汽车集团、安徽安凯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泽精密模具有限公司、韩国三星企业集团苏州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日本日立企业集团芜湖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台湾宏仁企业集团、深圳富士康企业集团、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公司、深圳赛格集团、浙江人本集团等一系列企业集团建立人才培训和就业协作关系。